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行业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一系列行业政策从回收责任划分、技术标准与认证、补贴与资金支持、产业协同与市场推广、安全与环保要求等多维度发力,全面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行业将围绕现有政策框架进一步明确精细化实施路径。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行业随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链协同模式正在向技术标准互嵌、数据共享、利益绑定的深度融合演进。长期来看,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显现,电池回收有望成为与生产、销售深度耦合的可持续发展引擎,通过资源效率提升释放行业第二增长曲线。但短期内,受回收价格、产业格局和市场预期等方面影响,退役电池供给量不足,建成产能远超资源供给量,造成行业供需失衡;规范化回收不足导致行业面临安全管理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风险,非规范化的回收企业挤压了正规回收企业的利润空间。
一、行业政策
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行业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一系列行业政策从回收责任划分、技术标准与认证、补贴与资金支持、产业协同与市场推广、安全与环保要求等多维度发力,全面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再次强调了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在政策持续赋能与市场机制协同下,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行业将围绕现有政策框架进一步明确精细化实施路径。
二、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行业的机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快速发展。近年来产销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拉动动力电池装车量持续上行;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548.4GWh,累计同比增长41.5%。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问题逐渐凸显,由于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寿命存在差异,经推算,我国开始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CABRC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产生量达16.8万吨,同比增长78.3%;电池来源上,2023年退役电池总量中新能源汽车整车退役贡献了86.3%,剩余13.7%源于车辆维保过程中的电池更换;按电池材料划分,磷酸铁锂电池(50.1%)占比略高于三元材料占比(46.9%)。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测算,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总量约为82万吨,2028年起将突破400万吨/年的大关,伴随规模化效应显现,届时行业产值有望突破2800亿元,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行业随着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回收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模式。梯次利用通过筛选评估、拆解重组等流程,将退役动力电池重新组装为降级利用的电池,可适配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再生利用通过物理拆解与化学提纯工艺,提取镍、钴和锂等金属。我国镍、钴和锂资源相对匮乏,进口依赖度较高,而退役动力电池中含有的镍、钴和锂等金属含量远高于原生矿石,“城市矿山”开发可有效缓解资源供需错配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约束,降低对海外资源供应的依赖。
产业链方面,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行业参与者众多:上游电池回收端,主要包括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商的回收网点、第三方回收平台等;中游综合利用端,包括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这类企业多为动力电池生产商、锂电材料生产商的下属企业;下游销售与再制造端,主要包括储能设施运营商以及锂电材料生产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正通过深度绑定实现生态闭环:动力电池生产商开始采用易拆解设计为后续回收降本增效,回收企业通过逆向反馈优化材料配方;部分头部企业共建电池云平台,实现从电池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追踪;车企依托销售和服务网络布局回收网点,电池企业联合第三方回收公司建立区域化拆解中心。产业链协同模式正在向技术标准互嵌、数据共享、利益绑定的深度融合演进。长期来看,预计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显现,电池回收有望成为与生产、销售深度耦合的可持续发展引擎,通过资源效率提升释放行业第二增长曲线。
三、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行业面临的挑战
供需方面,根据EVTank统计数据,2023年全行业的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受回收价格、产业格局、市场预期等方面影响,退役电池供给量不足,建成产能远超资源供给量,造成行业供需失衡。回收价格方面,2023年下半年起,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及三元正极片等材料的回收价格呈下行态势,自2024年下半年起维持低位。在价格低位运行背景下,电池资产持有方可能会采取观望策略,导致市场即时供给量收缩;同时,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和产业链完善持续压缩电池成本,新电池价格持续下探,相较之下电池回收再利用企业需承担物理化学损耗及环保处理成本,由此形成的成本-价格“剪刀差”,直接削弱了退役动力电池再利用的经济价值。产业格局方面,电池回收渠道种类繁多且复杂,使得退役电池的流向较为分散,各参与方在利益分配、协同运营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尚未形成高效、稳定的回收体系,大量退役电池流向非规范化回收企业。市场预期方面,技术迭代正在重塑退役周期曲线,主流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延长导致实际“退役潮”来临时点晚于早年预期时点,一些企业可能过于乐观地估计了退役电池的产生量,提前布局了大量产能,导致整体市场的供需匹配出现偏差。
201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发布了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以下简称“白名单”),合计156家企业,“白名单”企业在电池回收资质、技术、渠道等方面发展较为完善。从区域分布来看,“白名单”企业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52家,主要是江西、湖南、河南等地)、华东地区(45家,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等地)、华南地区(26家,主要分布于广东等地)。但在企查查网站以“动力蓄电池回收”作为经营范围关键词检索,截至2025年3月19日共有19.68万家存续企业。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规范化回收不足导致行业面临安全管理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风险,非规范化的回收企业挤压了正规回收企业的利润空间。大量非规范化回收企业无序涌入,其运营过程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与环保措施,在电池拆解过程中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同时,这些非规范化企业通过逃避环保成本、降低安全投入低成本运营,以更高价格争抢退役电池资源,大幅挤压了正规回收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正规企业因原材料获取困难、成本上升等问题而发展受限,进一步阻碍了行业的规范化进程。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压舱石资产系列研究——风电光伏2025-04-15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及影响分析2025-04-15
- 关于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分析研究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