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ESG解码
中国ESG投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1-13 作者:李梦婕 信息来源:国新咨询 字体:

ESG投资追求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契合,政策推动作为外部影响因素是促进中国ESG投资发展的重要支撑。响应国家政策、满足投资者需求和追求稳健投资回报则是金融机构开展ESG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梳理了ESG投资生态体系、ESG投资发展历程,在分析中国ESG投资发展现状基础上对中国ESG投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发展建议。

ESG投资区别于传统投资,是一种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资产配置和风险决策的投资行为。如果说传统投资是对资产风险与回报的二维博弈,那么ESG投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经营对社会整体影响的关注。在实际决策中,ESG投资侧重于利用ESG因素来评估企业的中长期风险,从而追求财务回报的最大化。因此,在价值驱动下,ESG投资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而牺牲财务绩效,恰恰相反,从市场表现来看,ESG表现优异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好的企业管理质量、可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换言之,ESG投资理念有利于揭示财务信息之外的收益和风险信息,降低尾部风险,获取超额收益。

一、ESG投资生态体系

从宏观层面来看,ESG整个生态体系以ESG信息披露为基础、以ESG投资为导向、以ESG评价为纽带,包括了监管机构、资产所有者及投资者、发行人、评级及指数公司、教育与研究机构、媒体等,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ESG披露报告撰写机构、评级机构、ESG数据供应商等第三方机构的涌现。

从中观层面来看,ESG投资生态圈以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为主,ESG理念的传播链条是从投资机构或投资人、中介机构到被投企业,以投资需求为载体进行传导。在投资者的驱动下,金融中介作为受托人进行积极响应,构建包含ESG因素投资组合各类金融产品,最终传导至下游企业,企业在融资需求的驱动下,积极进行ESG提升,以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在这整个环节中,监管机构作顶层设计,负责制定ESG披露的相关规则与指引;资产所有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金融中介包含ESG评级机构、ESG指数提供商、成立和发行ESG基金的基金公司、资管公司等;企业则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和发债主体。

进一步,在金融中介这样一个更微观的体系中,则整体遵循“信息披露—ESG评级—ESG指数—金融产品”的传导路径。国别、地区、行业的信息披露标准政策文件为企业披露ESG信息提供规则指引;以披露的ESG数据为基础,构建ESG通用评价体系和行业特色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通过负面剔除、主动筛选、ESG因子倾斜等,编制ESG指数;最后,基金公司可依据这些指数开发主动或被动的基金产品,并将指数作为基金产品的比较基准或跟踪指数。

可以说,ESG投资的发展依靠于金融市场各方力量的共同推进。纵观全球,欧美市场ESG投资已进入成熟阶段,一是ESG理念已成为资方共识,二是其嵌入投前、投中、投后的流程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范式。中国ESG市场在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双碳”目标的撬动下,以绿色金融为切入点,虽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是成长空间极为可观。

图表1 ESG投资生态圈

二、ESG投资发展历程

ESG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并随着时代的推移持续演进与发展,基本归纳为伦理投资、责任投资和ESG投资三个阶段。

20世纪中期之前,ESG理念主要表现为伦理投资,投资者基于宗教伦理和社会价值会排除一些“负面”的主题投资,例如武器、烟酒等。20世纪后半叶,随着欧美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西方国家人权、环保、反战等公众运动的背景下,责任投资在美国兴起,1971年全球首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Pax World Funds)的成立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对责任投资的关注度日益升温。

21世纪以来,ESG投资的理念逐步形成。2004年,ESG概念在联合国主导、国际金融组织(IFC)发布的研究报告《Who Cares Wins》中被首次提出;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nciples of Responsible Investments, PRI)成立,正式发布负责任投资原则,并支持各签署机构将这些要素融入投资战略决策中,推动了ESG理念和ESG投资实践在全球范围的普及。签署PRI的机构,需遵循六项负责任投资原则:(1)ESG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2)要求被投企业披露ESG相关问题;(3)将ESG问题纳入所有权政策和实践;(4)围绕投资产业链,推动投资业广泛采纳并贯彻落实负责任投资原则;(5)齐心协力提高负责任投资实施效果;(6)披露对PRI报告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情况和相关进展。截至2022年8月24日,中国内地已有109家机构签署PRI,其中包括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等头部机构,相比2021年增加了30%左右。

在国际组织、投资机构、监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和推动下,ESG理念得到不断深化与完善,全球主要地区ESG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长。投资规模方面,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数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到35.3万亿美元,其中,2018~2020年增长15%,2016~2020年增长55%。投资占比方面,2020年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35.9%,高于2018年的33.4%。地区方面,美国已成为全球ESG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在2020年的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7.1万亿美元,占美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33%,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中占比48%;欧洲地区可持续资产投资规模为12万亿美元,占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的34%,仅次于美国。

图表2 全球责任投资资产规模(单位:十亿美元)

三、中国ESG投资发展现状

ESG在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ESG尚缺少统一、明确的边界和定义,但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投资者对绿色经济、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急剧上升,ESG在中国的发展正在加速。

政策导向是我国ESG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阶段,国内ESG已经由起步迈入快速发展时期,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保障有序建立ESG体系,自2003年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引文件,规范并指导企业ESG信息披露,推动ESG领域平稳发展。从政策趋势来看,国内对ESG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趋严,逐步从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转向ESG报告,更为细致和全面地呈现上市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绩效和能力。从覆盖范围来看,ESG信息披露政策由单一领域转向多个维度,环境信息从前期的排污治理披露扩大到需要涵盖气候变化风险的议题,提高了对上市公司自身责任的要求,关注角度更为立体。在监管的持续发力和系列政策的指引下,ESG发展理念已逐步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ESG信息披露制度也将不断规范及优化。

图表3 2022年以来中国主要ESG政策整理

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国内对于ESG投资的关注热度持续升高,碳中和的提出促使实体经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也带来了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以绿色为切入点,中国ESG投资市场正逐步向ESG整合化迈进。

绿色金融方面,以绿色债券为例,2021年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共发行615只,募集资金5,982.66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大幅增长107.77%和157.69%〔1〕。其中,碳中和债作为2021年新上市券种,由于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一经上市就受到市场积极响应,2021年碳中和债券共发行246只,募集资金2,573.49亿元,占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与规模的比重分别达到40.00%和43.02%。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布,明确绿色债券的四项核心要素,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并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超过2021年。

ESG公募基金市场规模虽然不如绿色债券,却是个人投资者最常见的ESG投资标的。2022年4月,证监会在《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引导行业总结ESG投资规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改善投资活动环境绩效,服务绿色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ESG公募基金市场迎来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泛ESG基金已有272只,总管理规模达到2300亿元,从类别来看,环境保护类基金依然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共145只,规模达到1400亿元;纯ESG主题基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近三年来成立基金数量仅次于环境保护主题,目前规模已达140亿元左右。此外,从ESG指数化投资来看,境内ESG指数数量增至220只,其中股票指数137只,债券指数79只,多资产指数4只,在220只ESG指数中,有8只股票指数被17支基金跟踪,规模达到14亿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体量还是产品多样性,同全球ESG相关的投资相比,我国的ESG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图表4 ESG主题基金数量(单位:只)

图表5 ESG主题基金规模(单位:亿元)

四、中国ESG投资发展展望

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呈现“自上而下”的制度特征,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排放交易等绿色投融资领域重要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代表了党和国家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与行动。将绿色进一步延伸到ESG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下,ESG投资追求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契合。因此,类比绿色金融,政策推动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依然是促进中国ESG投资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响应国家政策、满足投资者需求和追求稳健投资回报是金融机构开展ESG投资的主要驱动力。参照国外经验,ESG投资的参与者以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人为主,特点是持股时间长、比例大、话语权高,能够对被投企业的ESG实践予以监督,促使其通过ESG管理有效规避潜在风险,降低企业价值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获得长期收益。随着2022年11月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未来A股市场每年将会迎来千亿级别的养老金入市,在全球养老金纳入ESG因素的大背景下,国内养老金融入ESG也会渐行渐近,这对于国内ESG投资的发展将是巨大的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ESG实践逐渐走向标准化、体系化和本土化,为了使中国ESG投资能更有效地获得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增长,建议在四个关键领域继续推进:一是提升ESG核心指标的一致性、可比性和质量,为投资组合的构建带来积极影响;二是提升ESG评级的透明度,增强不同机构间ESG评级的对比性;三是为发行人在ESG披露和评级方面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四是推进ESG产品的规范化和丰富性。作为ESG投资的先行者,金融机构更应结合行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抓住时代机遇,进行创新实践,将ESG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建立起各自的ESG管理架构,开发新型金融业务与产品,与各方协同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体系的搭建。

(国新咨询)


注释

〔1〕 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资料来源于Wind,国新咨询进行整理。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2-25 1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