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ESG解码
“双碳”战略背景下ESG与绿色金融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石舒婷 信息来源:国新咨询 字体:

在全球开启碳中和进程的背景下,向绿色、低碳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碳达峰与碳中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已逐渐成为助力ESG投资和绿色金融等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梳理绿色金融政策,分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工作机制,最后为“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建议。

绿色金融聚焦绿色低碳,助力实体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2022年6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调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和机制,通过企业内部制定绿色金融战略、目标、机制、流程等环节,自上而下推动企业绿色金融转型。


一、绿色金融概念及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更加偏重于经济回报与环境和谐的双重增长,寻求投资与生态效益的并行提升。旨在引导资金流向节能技术的研发以及环保产业的扩张,引导企业增强绿色环保生产的意识,同时推动消费者主动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以此推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016年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14年,我国绿色金融初步成型,由中国人民银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系统探寻项目(UNEP Inquiry)联合成立了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同时提出了14项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阐述了绿色金融这一概念。2017年,首批五省八地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法律地位。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该目录对绿色产业进行划分,进一步规范绿色产业边界的界定。2020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指导体系的意见》,其中涵盖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行动安排。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实施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并应有序开发并推广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上述文件的发布,引导和建议金融机构向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更加优惠、时间期限更长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倡导政策性金融机构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稳定长久的融资支持。

二、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体系是指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金融决策和运作中的金融体系,旨在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项目和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在于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等。这些产品和服务旨在为环保项目和举措提供资本支持,同时也为投资者展示了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助力生态文明建立,推动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振经济增长潜能。

(一)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过程中,既考虑经济效益指标,又考虑环境因素,然后做出适当的贷款决策的做法。主要包括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主的各类融资工具手段。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国有大型银行占比较大,中小银行增幅明显,绿色信贷规模大增。

环境效益量化测算能力在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中仍存在差异,国有大型银行披露情况较好,股份制银行次之。绿色信贷统计体系涵盖了七个环境效益指标,分别为标准煤节约量、二氧化碳减排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节水。银保监会于2020年5月更新并发布了《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测量测算指引》及其相关的测算方法。随后在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定了对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测算需进行填报和披露,为银行测算环境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产品创新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推出绿色信贷产品,以满足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在绿色贷款核心业务中,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强化增信措施、扩大抵质押品担保范围等方式进行创新,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如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条款与企业整体可持续绩效目标联系起来,包括碳减排、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责任等,目的是将资金引导到可持续发展项目中,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如何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评估借款人是否真正将贷款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是产品落地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二)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投放于符合特定标准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者绿色经济活动的一类证券工具。根据《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债券可以根据资金用途或收益来源划分为普通绿色债券、碳收益绿色债券(环境权益相关的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收益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传统债券相比,绿色债券的发行和使用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以确保所筹集资金明确用于环保项目,如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等项目。

绿色债券具有资金用途明确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金将用于支持哪些环境友好项目。同时,绿色债券也需要进行独立的审核及认证,以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随着近年来绿色债券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经历了探索性发展、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和规范化发展三个阶段后,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体系也逐步成熟。根据气候债券倡导团体(CBI)统计数据,中国目前为全球绿色债券规模最大的发行国。2022年,全球共发行4871亿美元绿色债券,其中,中国、美国和德国发行量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17.53%、13.22%和12.56%。截至2023年7月末,我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达3.27万亿元。

(三)绿色投资

绿色投资是指采用系统性投资策略,向那些注重环保高效,发展绿色产业,同时尽量减少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2018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文件,对绿色投资的定义、投资目标、投资原则,以及如何开展绿色投资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绿色投资如何进行评估及监管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绿色投资包含绿色评级体系、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投资产品,随着ESG理念在全球范围的关注度不断提升,ESG投资已被认为是衡量绿色投资与可持续投资的有力评价手段,ESG评级、ESG指数、ESG基金等相关概念及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重视,并认识到企业的非财务表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财务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而ESG信息披露作为ESG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者判断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依据,也是绿色投资的基础和前提。

(四)绿色基金

绿色基金是指专门针对节能减排战略、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改造项目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目的是通过对清洁技术和项目的投资,协助减少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破坏,促进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绿色基金的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绿色建筑等。这些投资有助于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早期绿色基金政策中,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设立或认购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去。2020年7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次筹集资金规模885亿元,基金投向主要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土地绿化、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等相关领域。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PPP模式概念的普及,政府开始提出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环保项目。2022年,上汽集团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联手,共同参与了青山实业下属瑞浦能源有限公司的产业轮融资,这是绿色基金在绿色交通领域的初次投资布局。另一方面,ESG投资基金通常是由投资机构或基金管理公司发起,采用纯市场化模式,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判断,募集资金投资于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投资标的。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国ESG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可持续主题、ESG整合、ETF与混合类为主。近年来正面筛选、负面筛选与国际惯例筛选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截至2022年末,已有超过200支ESG投资基金,投资规模迅速增长。随着近年来ESG理念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以ESG投资基金为代表的绿色基金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

(五)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提供对环保、社区管理、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的经济行为。早期的绿色保险主要聚焦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区域和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保险风险评估持续规范化。各试验区积极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包含环境污染责任险、农业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绿色建筑保险等。例如衢州市将绿色金融运用到安全治理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监管+保险+服务+科技”风险减量管理模式,建立“安环云”监管平台,运用安环险等商业保险机制,助力企业减少生产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点,为企业装上“安全阀”,有效降低了安全生产风险和事故发生率。同时,赣江新区在农业领域探索绿色保险的运用,对其保险机构实行鼓励政策,联合创建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中心,并成功推出了包含柑桔“气象+价格”综合收益保险、“保险+期货”成本价格保险等多元保险产品。

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11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明确并规范了绿色保险的定义,同时建立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并将绿色保险业务划分为ESG风险保险业务、绿色产业保险业务以及绿色生活保险业务三个方面。对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体系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保险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近三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建立起一个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交易市场等各种产品的绿色金融体系。随着ESG投资理念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多企业存在绿色转型、环境资产配置等需求。

近年来,绿色信贷余额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62万亿元和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各银行持续发力绿色信贷业务,中小银行增速显著加快。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继续攀升,地方政府发行绿债占比显著提升,国有企业作为能源科技创新行业的领头羊,也是目前绿色债券发行的主力军。2021及2022年,我国陆续发布和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等文件,对绿色项目的范围界定及我国绿色债券标准进行了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我国的绿色股票以绿色股票指数为主。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基于水资源、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探索研究相关融资工具,并构建绿色股票指数。我国绿色相关产业整体仍处于成长期,短期内可能受行业供需、产业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但在“双碳”目标的中长期支撑下,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绿色基金及绿色保险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产品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绿色概念基金大致包含:环境主题基金、纯ESG主题基金、ESG 投资基金、ESG策略基金等。同时,险资也在积极开展绿色产业的投资,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建立,处于起步阶段。地方碳市场自2013年以来陆续建立并运行至今,碳交易市场稳健运行,地方碳市场价格大多上涨,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


四、绿色金融发展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门话题,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绿色金融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美国、日本、欧盟等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体系,可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美国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和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坚持市场驱动理念,强调资本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日本则通过金融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联合开发各类融资产品,为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项目提供资金及利率优惠,并通过税收减免、申请财政补贴、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欧盟各级机构联合推动绿色金融,202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在“欧洲绿色协议”框架下设立1万亿欧元气候融资项目,帮助创新技术融资以减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同年,欧盟委员会提出设立0.75万亿欧元的“复苏基金”用于重振欧洲经济,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将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领域。欧盟机构以及成员国机构致力于调整资产结构,提高绿色投资的比重,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发展领先。

在绿色金融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的绿色金融各项配套工作日益健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截至2023年6月,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已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33%,而绿色债券余额超过了1.5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均位居前列。实现碳中和目标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色金融将在平稳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第一,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关于环境和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标准尚不规范,披露内容尚不充分,其原因在于国内对于这类信息披露的专业指南或者标准规范较为缺乏。大部分公司尚未建立有效的采集平台及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对部分指标缺少统一的测算和收集。应尽快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环境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指导原则或标准,对绿色债券资金的用途及使用方式进一步规范,设立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建立自律监督机制,防范“漂绿”行为。同时,应加强统一绿色金融标准的推进力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我国与欧盟等经济体联合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对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化接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绿色金融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二,借助绿色产业政策的指导性作用来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强化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跟踪研究,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对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及时调整和优化投融资策略。运用政策优惠和金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绿色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的竞争水平,对于投资绿色环保项目的企业,可在贷款金额、利率和付款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此外,可将绿色信贷纳入评估体系,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对绿色向好型企业信贷业务进行激励和引导,对高污染、高能耗等行业贷款进行约束。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性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增强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支持,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同时,鼓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长期资金进行绿色投资,推动各类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力度。

第三,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鼓励采用金融科技以降低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解决在推行绿色金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信息不对称、产品及分析工具不完备等难题,利用大数据资源能为绿色金融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计算等数字技术建立ESG数据库和评价体系,统计、实时监测、计算及分析企业碳排放量及环境效益等信息,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能力和效率。

(国新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16 16: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