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资运营透视
对加密货币发展、监管和演进的初步观察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申小林 程商政 董敏杰 葛逸晅 信息来源:国新研究院 字体:

国新研究院结合运营公司实际,对加密货币发展现状、技术特征、政策监管进行了研究,对未来影响进行了初步预测。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建立联邦比特币储备的想法,将加密货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经济角度来看,加密货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具有内在投资价值。中国大陆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加密货币监管相对宽松。关于运营公司是否介入以及以何种方式介入加密货币业务,需从企业自身条件、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境外业务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总之,加密货币是人类支付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值得关注。


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妻子梅拉尼娅和小儿子巴伦先后发行个人Meme币并暴涨。3月6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3月7日,特朗普又召开了白宫加密峰会。美国设立比特币战略储备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回顾历史,美国曾进行过多次战略储备。1934 年,美国推出《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储备移交财政部;1975 年,美国国会通过《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设立战略石油储备;近期美国设立比特币战略储备,这表明比特币“数字黄金”的地位已经获得广泛共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提出几个问题:第一,加密货币究竟是货币,还是泡沫?第二,在中美金融科技博弈背景下,加密货币将如何发展?第三,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我们该如何看待虚拟货币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基于此,国新研究院课题组对加密货币概念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家法规进行分析,探究加密货币距离运营公司究竟有多远?


一、加密货币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

理解加密货币的前提是要区分加密货币、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一)加密货币定义与概念辨析

1.基本定义

虚拟货币是在虚拟环境中使用的、非由国家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常由特定平台或组织发行并用于特定生态系统。比如,加密货币、游戏币、社区积分等。加密货币是虚拟货币的一个子集,依赖加密技术来保障交易安全,基于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去中心化,由一个分布式网络中节点共同维护,不受任何单一政府或组织的控制。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特朗普币都属于虚拟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和加密货币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区块链技术、密码学打造。

数字货币〔1〕的定义分歧较大,但统一的部分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呈现的货币,而非纸币、硬币等实体货币,承担了类似实体货币的职能。因此,其包括所有电子支付工具、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以及国家发行的数字法币(中心化的)。但关于加密货币是不是属于数字货币,国内仍存争议。

2.概念辨析

虚拟货币、加密货币与纸币相比都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最宽泛的定义,包括一切数字形态的货币。当然,也包括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并非完全是数字货币的子集,彼此存在交集,但游戏币、企业发行的代币等不属于数字货币。所以,本文重点研究的加密货币,既可看作一种虚拟货币,也可视为一种数字货币。

3.主要特征

加密货币具有7个重要特征。一是去中心化。不依赖中央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分布式账本。所有节点共同维护网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二是匿名性。用户身份隐蔽,仅通过加密地址进行交易。虽然交易公开,但用户真实身份难以追踪。三是安全性。使用加密技术保障交易和资金安全,防止篡改和欺诈。四是透明性。所有交易记录公开可查,确保透明。五是无国界限制,支持全球交易。只要有互联网连接,即可进行加密货币交易。六是不可逆性。交易一旦确认,无法撤销。七是稀缺性。总量有限,如比特币上限为2100万枚。这种稀缺性有助于维持其价值。

(二)加密货币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比特币(Bitcoin)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加密货币之一。自2009年被创建以来,比特币价格受宏观经济、监管政策、供需变化、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几经波折,但总体上涨趋势明显,从最初的约0.003美元上涨到目前的10万美元左右。

1. 加密货币起源于金融和信任危机(2008~2017年)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深刻变革。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民众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互联网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金融创新,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

2008年10月31日,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个人或团队发布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阐述了比特币的设计原理和技术框架,人类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正式诞生。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并获得了50个比特币的奖励。这标志着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运行,开启了加密货币时代。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用1万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份披萨,这是比特币首次用于实物交易,比特币开始具备支付功能。随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17年末比特币价格达到2.2万美元左右。

2. 加密货币剧烈波动期(2018~2022年)

2018年,比特币开始了第一轮调整。因缺乏监管、市场投机、技术漏洞等问题,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后进入调整期,到2019年末大致为7500美元。2020年,比特币迎来了第一轮大涨。新冠疫情触发全球量化宽松政策,这导致美元等现金大幅贬值。相反,比特币总量固定(2100万枚),具有抗通胀属性,因此被视为一种“数字黄金”,能对冲货币贬值的风险,投资者纷纷买入比特币,推动价格上涨,在2021年11月价格一度接近6.8万美元。但在2022年比特币迎来了第二次大调整,受美联储加息和加密货币交易所FTX交易所破产等因素影响,比特币价格从高点大幅回落,同时FTX交易所破产等事件引发加密货币市场震荡。2022年末比特币暴跌至1.6万美元。

3.加密货币进入稳健发展期(2023年至今)

监管完善和市场需求推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价格稳步上涨。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区域银行危机,比特币因避险需求上涨。2024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包括贝莱德在内的11家机构的比特币现货ETF申请,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且受监管的比特币投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比特币的投资需求。在2024年,比特币的市场主导地位首次超过60%,继续成为热门话题。该资产的表现受到现货比特币ETF接受度的极大影响,使其在12月达到10万美元。此外,比特币的表现优于传统资产类别,增强了其作为顶级投资工具的地位。近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比特币“就像黄金一样”〔2〕,特朗普表示支持加密货币,强化了投资者对比特币的信心,比特币价格突破10万美元。


二、加密货币全球法律及监管政策分析

(一)全球经济体对虚拟货币的态度

全球各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态度差异较大,主要分为支持型、限制型和禁止型三类。

第一类是禁止态度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大陆地区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挖矿和相关金融服务。阿尔及利亚禁止所有形式的加密货币交易和使用。孟加拉国、埃及、伊拉克、摩洛哥、尼泊尔、卡塔尔和突尼斯等国家均明令禁止。此外,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喀麦隆、土耳其、黎巴嫩等国家公布隐性禁令。

第二类是持支持态度的国家或地区。美国将比特币视为商品,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瑞士对加密货币持开放态度,提供清晰的监管框架,吸引大量加密货币企业入驻。日本是全球首个承认比特币为合法支付手段的国家,对加密货币交易征收资本利得税。新加坡对加密货币交易和支付持开放态度,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旨在将新加坡打造为全球加密货币和金融科技中心。

第三类是限制性的国家或地区。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统一监管框架,要求交易所和钱包提供商获得牌照并遵守欧盟反洗钱指令规定。英国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虚拟资产纳入法案监管范围。加拿大允许加密货币交易和投资,但要求交易所注册并遵守监管规定。

(二)中国大陆地区的法规及监管政策

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长期持有严格监管的审慎态度。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但允许备案网站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服务。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定性代币发行为非法融资,加强监管。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并追究刑事责任,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标志着中国采取全球最严厉的加密货币监管立场之一。

(三)中国香港地区的法规及监管政策

中国香港对加密货币持开放包容态度,积极探索加密资产牌照管理。2017年,香港证监会将代币发行和加密货币交易纳入监管,同年12月,发布《致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的通函有关比特币期货合约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投资产品》,要求相关中介机构申领牌照并接受监管。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告》,计划发行政府代币化绿色债券、加密资产ETF等。2023年,香港启动加密货币牌照制度,允许持牌交易所提供零售交易服务,同年6月,香港证监会实施《适用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的指引》,启动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接受加密货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同时也正在规范对其的管理监管。


三、加密货币距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还有多远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已由试点转入持续深化改革阶段,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功能作用,运营模式必然领先于传统资本管理公司,在业务模式探索上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因此,探讨加密货币业务布局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加密货币的内在价值、金融科技政策前瞻性以及运营公司如何应对等角度对未来进行展望。

(一)加密货币是货币还是泡沫

关于加密货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比特币是“数字黄金”,具有长期价值和抗通胀属性;另一种则认为比特币是“骗局”或“泡沫”,缺乏内在价值。那么,究竟加密货币是否具有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决定的。而比特币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挖矿消耗算力和电力的劳动投入、满足去中心化、抗通胀和跨境支付需求以及全球社会共识。这些因素共同赋予比特币内在价值,使其成为一种兼具技术属性、实用性和投资价值的独特商品。从法律监管层面来看,加密货币仍存在一定的法律合规风险。比如,比特币的风险主要包括各国监管不确定性、反洗钱和税收等合规风险、部分国家或地区禁止或限制交易的合法性风险以及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而导致的法律保护风险。

(二)大国博弈的加密货币之争

朗普曾称比特币对美元构成威胁,但最近的言论和行为表明他的观点已发生重大变化。2024年,在纳什维尔比特币会议上,特朗普提出了建立联邦比特币储备的想法。这项政策可能会使比特币作为全球资产的地位合法化。该政策的动机在于设想美国财政部收购比特币以增强其资产负债表。据相关测算,如果美国到2029年购买100万枚比特币,假设比特币价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到2049年,这些比特币可能覆盖国家债务的35.5%。这一预测基于比特币单价20万美元,且国家债务增速从目前的7%下降至5%。这一策略将大幅缓解美国的债务压力。

中国各地区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有一定差异。中国大陆对比特币的态度是严格限制和监管,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相关部门长期予以密切关注〔3〕。中国香港对加密货币持开放态度,允许合规的加密货币交易和投资,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监管框架,旨在成为全球加密货币中心。此外,中国澳门对加密货币谨慎监管,强调合规性和风险防范,不支持其作为支付工具,但未完全禁止相关活动。中国台湾对加密货币采取谨慎监管,未明确禁止但要求交易平台遵守反洗钱法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

(三)运营公司如何应对加密货币

在中国大陆,由于政府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监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直接发展或投资加密货币面临较大法律风险。然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仍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机会,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业务创新发展。关于是否介入加密货币投资,需考虑法律法规、企业自身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未来政策条件允许,建议合规利用区块链技术,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对加密货币的全球未来展望

加密货币的未来发展前景复杂且多维,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将提升加密货币的可扩展性、隐私性和能源效率,推动其在支付、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从市场角度看,机构投资者的入场、比特币现货ETF的潜在批准以及稳定币的普及,将进一步增强加密货币的主流接受度和流动性。然而,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能源消耗问题以及全球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仍是主要障碍。各国政府在反洗钱、税务合规和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监管力度将直接影响加密货币的合法性和发展空间。

(国新研究院)

注释

〔1〕数字货币的代表是信用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人类无现金支付的最初形式。2000年之后,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引发支付的革新,全球率先获得广泛成功的在线支付公司是2002年上市的Paypal,随后有支付宝。

〔2〕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DealBook 峰会上表示,人们将比特币用作投机资产,它就像黄金一样——只是虚拟的和数字化的。资料来源:finance.sina.com.cn/blockchain/roll/2024-12-05/doc-incykhfx3216091.shtml。

    〔3〕2024年1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其中在第三章、第五章有较大篇幅提及中国香港及世界多国监管部门提升加密资产监管力度、完善加密资产国际监管框架等内容。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7 17: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