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绿色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答题。从国内发展需求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高耗能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零碳园区为产业绿色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示范。此外,对于园区自身而言,零碳园区建设有助于提升地方竞争力,重塑市场定位,吸引绿色合作伙伴。但是在推行零碳理念的同时,园区建设更需谨慎思考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在零碳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多重挑战,应结合自身禀赋,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模式并持续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双碳”工作由顶层设计阶段逐步迈入实质推进阶段,中国迫切需要从对高碳行业的高度依赖,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园区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地方产业创新的主要引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同样作为碳排放的主战场,正面临着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变的颠覆性转型。在多部门协同推进下,地方政策也在积极响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建设零碳园区,吸引相关产业和项目落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在此背景下,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零碳园区建设作为达成碳中和的关键实践路径,备受国际社会瞩目。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建的零碳园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例如,德国的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英国的贝丁顿零碳社区,以及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通过构建“工业共生体系”,成功实现了区域内的净零排放。
中国也在零碳园区建设上积极行动,从顶层设计到局部实践,已经构筑起完整的政策网络,大规模建设有望在2025年全面铺开。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若干个零碳园区,并将其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随后,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迅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构建零碳排放体系,包括优化能源系统、进行循环化改造、推行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为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阶段逐步向全域推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政府积极响应,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一整套完善政策体系。
二、零碳园区发展机遇
零碳园区是指在园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多方主体协同产业生态链,依托绿色投资、零碳科技和数智运营等手段,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是我国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责任,以及对国内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
从国内发展需求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高耗能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零碳园区为产业绿色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示范,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政策推动下,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符合零碳园区要求,需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低碳、节能技术与工艺,实现转型升级。二是集聚新兴产业。零碳园区相关政策会吸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兴产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如江苏盐城凭借“风光”资源富足的优势,规划建设了多个零碳产业园,吸引了众多新能源企业。三是就业机会增加。短期内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项目开发、环保设施安装等工程,需要大量建筑工人、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等,提供众多短期就业岗位。从长期看,零碳园区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崛起,创造大量高技能、高附加值就业岗位,如新能源研发工程师、碳管理咨询师、环境监测分析师等,推动地方就业结构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长期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四是吸引投资与资金流。零碳园区作为绿色发展高地,政策支持使其成为投资热点,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资金投入,为园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五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鼓励园区内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加速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技术成果在园区内转化应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零碳园区从运营成本、产业发展机遇、企业形象等多个维度,深刻影响着入驻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零碳园区大力构建可再生能源体系,企业可直接受益于园区内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供应。例如,园区内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所发电力,入驻企业能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买,相比传统电网供电,大大降低了用电成本。而且,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优化能源调度,可以让企业在用电低谷时储存能量,高峰时减少昂贵的峰值用电,进一步削减能源开支。在产业发展方面,零碳园区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良好环境,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低碳新兴产业,入驻企业能借助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获取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支持,实现业务拓展和升级。在企业形象方面,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得以提升,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与市场份额,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也能更好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绿色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气候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从而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气候目标。目前,园区的绿色建设和试点大多处于低碳和近零碳阶段,在此基础上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将带动产业链整体生态向双碳目标进一步迈进,在行业内打造创新性、示范性的零碳场景,助力提升地方的招商能力,重塑市场定位,吸引可持续合作伙伴入驻,形成有影响力的零碳生态平台。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产业规划需要明确在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减碳目标。在制定建设路径时,应以融资为导向,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筹备规划阶段、投资建设阶段和运营迭代阶段。
(一)筹备规划阶段
针对现有园区,应主动构建碳核算模型,全面摸底碳排放基础数据,做好统计和核查工作。推进“碳达峰”测算,科学估算目标值和达峰期限,梳理减排途径,评估减排潜力、成本和效益。根据测算结果和自身能力,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制定详细时间表和实施方案。对于新建园区,应依据碳中和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愿景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零碳发展顶层设计。全面考虑零碳能源、建筑、交通体系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可再生能源区。
(二)投资建设阶段
一是产业优化。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建立新型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利用低碳设备、技术和材料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二是节能技改。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智慧运维,实现节能增效。建立废物回收系统,重复利用废弃材料。同时,在绿色建筑方面,应用节能墙体、保温、功能一体化复合等绿色材料。三是能源替代。园区作为企业和产业聚集的区域性载体,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打造清洁能源体系,提高园区用能效率,智慧升级管理手段,探索高效储能、氢能、智慧微电网、CCUS等先进的零碳或负碳技术规模化利用,提高技术可行性,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三)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是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环节,需聚焦精准管控、长效增值。一是重点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对各类能源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及趋势分析,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使能耗、排放可视、可管。二是碳资产的精细化运营,搭建能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能源交易解决方案和专业化增值服务,推进碳金融创新,盘活园区碳资产。三是打造园区零碳IP品牌,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核查,披露《园区碳中和白皮书》,提升园区招商竞争力。
四、零碳园区发展建议
在全球可持续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大战略下,园区已然成为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关键载体。在探索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强调因地制宜,找到低碳措施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并探索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路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更需谨慎思考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在零碳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多重挑战,在尚不清晰的零碳道路中摸索适应自我特色的路径模式并持续优化升级,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路径。基于生产功能和排放特点,零碳园区大致划分为生产制造园区、综合园区、数据中心和物流园区四类典型场景,各地发展零碳园区需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制定差异化策略。例如沿海区域,风能资源丰富,可探索打造“海上风电+氢能产业链”零碳模式;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可探索以大型“光伏+储能”为核心,配套绿色数据中心园区建设。
二是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给予支持,设立零碳园区建设专项补贴资金,对园区内积极采用新能源技术、设备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企业,按照项目投入金额或实际减排量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激励企业主动参与绿色转型。推行税收优惠,对零碳园区内的绿色产业、新能源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参与零碳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对于购置节能环保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加速折旧,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
三是绿色资本助力,联接多样化渠道推进可持续金融产品。零碳园区的能源转型、数字化智慧系统建设等所需的资金投入远远高于普通园区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资金问题。2024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应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此背景下,园区零碳转型的过程中可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绿色力量,凭借绿色投融资、REITS等渠道,鼓励银行开发针对零碳园区项目的专项可持续贷款产品,获得资本倾斜,给予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长的贷款期限。同时,也可进一步刺激绿色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双向赋能,绿色发展。
四是携手共创,共同打造零碳生态。一方面,各地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攻克重点难点技术,实现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能源的高效协同利用;研发能源智能管理技术,摸清“排放”家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本地零碳园区工作,为零碳园区建设注入智力支持。此外,应大力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低碳产业,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基金等手段,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从研发、生产到应用全链条发力,打造完整产业生态。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中国特色ESG生态体系建设的地方实践研究2025-03-26
- 行远自迩,赓续前行——中国ESG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2025-03-05
- 电子行业ESG实践情况研究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