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宏观论策 > 宏观策略
关税壁垒博弈下中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 刘金贺 信息来源:大公国际 字体:

2025年全国两会对中美关系本质的定调是“互利共赢”,然而近来双方围绕贸易平衡的关税之争却有不断升级之势,表明一定时期内双方需要在博弈的基础上重新寻找互利共赢的动态平衡。自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至目前的“关税2.0”阶段。近期双方关税之争加剧,特朗普政府在2月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加征10%~25%的关税基础上,3月对中国再加征10%的关税。随着各贸易国间的关税反制,未来全球关税之争的激烈程度或将不断攀升。本文基于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数据,尝试分析关税对中国GDP、贸易结构及产业链的影响,揭示其短期冲击与长期效应。研究表明,尽管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额下降以及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但中国经济通过内需扩张、市场多元化及产业链重构展现出韧性。预期未来我国贸易将逐步向“全球南方”框架体系倾斜,以补偿中美贸易中短期内的调整。同时预期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调整、技术自主创新及对等反制措施的实施,中美贸易未来会在双方利益博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平衡,并最终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博弈一直是主导全球经贸格局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通过单边关税政策持续施压中国,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进一步升级至“关税2.0”阶段,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加征10%~25%的关税,并威胁对欧盟征税。本文基于近十年中美贸易数据,量化分析关税对中国GDP、贸易结构及产业链的影响,揭示其短期冲击与长期效应。研究表明,尽管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额下降30%、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但中国经济通过内需扩张、市场多元化及产业链重构展现出韧性。中国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全球南方”贸易体系、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调整、技术自主创新及对等反制措施,最终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下从贸易影响、经济韧性重构及中美贸易发展趋势三部分展开分析。


一、关税冲击的量化分析:贸易规模、结构与产业链重构

下面,尝试从贸易规模、成本分摊以及产业链重构三个维度对关税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特朗普增加关税对中美双方的不同影响。这一分析也有助于判断未来美国关税政策的走向。

(一)关税上升导致中美贸易额和贸易结构出现变化

2018年特朗普依据“301调查”对华加征关税后,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17年的6360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0亿美元〔1〕,但剔除通胀因素后,初步估算中美实际贸易规模将下降约30%。2025年以来,考虑到特朗普将中国输美商品再次额外加征20%的关税以及中国的反制性关税措施,下一阶段中美贸易从结构和数额上视双方谈判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种。

在乐观场景下,如中美重启关税建设性谈判并达成协议,在贸易额方面,中美双边贸易额将逐步回升并有望恢复至摩擦前水平,预计年均增长5%~7%。在贸易结构方面,在关税缓和背景下高附加值商品占比将有所提升,机电产品、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商品将进一步增长。2025年1~2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2%,集成电路出口增长11.9%,也从侧面显示出我国高附加值商品的韧性。

在中性场景下,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投资建厂,形成区域化供应链网络,同时随着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对美技术依赖逐步减弱。在上述驱动因素下,双边贸易额小幅下降,如关税维持现状则中美双边贸易额年均下降2%~3%,但对全球贸易额影响有限。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企业通过东盟、墨西哥等第三方进行转口贸易以进一步规避关税壁垒。同时,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下降,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陶瓷、箱包)对关税敏感,出口将进一步萎缩。以陶瓷为例,2025年1~2月,中国陶瓷出口下跌30.4%。

在悲观场景下,中美经贸关系或持续得不到改善,双方关税壁垒进一步增高,同时中美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新能源)的供应链面临重构等情形下,中美双边贸易额将大幅下降至年均10%~15%的水平,并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贸易结构方面,随着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持续加强,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集成电路等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低附加值商品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关税成本过高,逐步退出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增大。

(二)全球供应链成本的分摊机制推升美国国内通胀水平

关税成本并非单向传导。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中,根据对以往中美关税博弈结果的测算,关税成本分摊的大致构成如下:其中近半由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进行对冲,三成由中国PPI下降承担,两成左右转化为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例如,2018~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因人民币汇率调整(累计贬值约12%)及国内产能优化,实际价格涨幅仅为3%~5%,远低于关税税率增幅。但是,2025年对华关税落地后,手机、玩具等部分美国国内商品零售价格预计会上涨,从而推高未来几个月美国国内通胀水平。

(三)关税催生产业链转移的替代效应将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

总体上看,关税上升将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近年来,为规避关税影响,中国企业加快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是墨西哥。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直接投资达72亿美元〔2〕,较2018年增长4倍。与此同时,越南、印尼承接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2024年东南亚占中国出口份额升至14.7%,首次超过美国。

然而,特朗普政府提出的3月4日起执行对加拿大和墨西哥25%的关税。从这一角度看,未来转口贸易成本上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美国此次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征25%关税,将直接推高通过两国转口至美国的商品成本。此外,墨西哥和加拿大可能迫于美国压力,对中国商品加征“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这将导致中国在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的生产基地面临双重成本压力:一是美国关税导致的出口成本上升,二是当地可能新增对华关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会影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


二、中国经济韧性:内需驱动与产业链升级

经济外部风险的消解依赖国内经济自身的韧性和强大。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决定了传统依赖外部需求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依托科技创新和内循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向型向内生型增长模式发展,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风险的长久之道。

(一)GDP增长的动能转换

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关税导致出口对GDP贡献率从2017年的11%降至2024年的6%,但内需成为主要引擎。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54%,较2018年提升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升至58%,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万亿元,抵消出口下滑影响〔3〕。此外,财政扩张政策(如2024年新增专项债4.5万亿元)与较高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2.1%)为经济提供了缓冲,使实际GDP增速稳定在4.5%~5%区间。

(二)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

回溯以往,不难看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时会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的突破和替代。例如,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封锁使我国很多产业实现了自力更生式的产业升级。2024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的15%上升至35%,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65%。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0%,推动其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再如,中芯国际7nm芯片量产及长江存储NAND闪存技术突破,使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从低端组装向中游制造跃迁。

(三)区域经济协同与内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强化国内产业链协同。2024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38%,进口替代效应使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度减少20个百分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重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3倍。预期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的推进,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将不断深化,内循环支撑下的经济增长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模式。


三、关税博弈格局下中美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所推动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修正。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以及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也需要面对未来全球经贸格局的再调整,寻求新格局下破除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全球南方”框架下的新型贸易体系对中美贸易下滑的补偿效应不断增强

中国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新兴市场合作。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对东盟出口额达65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7%;对非洲、中东出口增速超20%,部分补偿了对美出口下滑的缺口。同时,推动金砖国家扩员(如沙特、伊朗加入)及本币结算协议,减少对美元依赖。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处理量达175万亿元〔4〕,覆盖190个国家。

(二)汇率、货币和贸易等政策的联动性和协同性增强

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更注重利率、准备金率与汇率工具的协同,在维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通过稳定中美利差缓解资本跨境流动压力。针对降低国内融资成本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未来可能探索利率走廊与汇率目标区的联动机制,形成“以我为主”的政策框架。此外,贸易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互补性加强,针对美国“对等关税”威胁,中国可能通过区域性自贸协定(如RCEP〔5〕)扩大本币结算范围,降低美元依赖。同时,优化出口退税、跨境电商外汇管理政策,对冲关税成本对企业的冲击。

(三)关税反制与规则博弈促进中美贸易再平衡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延续到拜登政府时期,中美之间贸易领域的关税之争就一直在持续。我国一直在通过世贸规则和联合其他贸易伙伴,对美国关税行为进行博弈。如依据WTO规则对美国农产品、汽车加征关税,2024年我国对美大豆进口量下降70%,推动巴西、阿根廷替代供应。在世贸组织发起对美诉讼,联合欧盟、加拿大等方施压美国撤销单边措施。此外,通过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接高标准贸易规则,削弱美国“小院高墙”策略。

3月4日,针对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10%关税的行为,我国商务部也适时出台了对等反制措施,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如鸡肉、玉米、小麦和棉花加征15%的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产品加征10%的关税。关税博弈和对等反制措施有利于下一步双方在关税的持续使用上趋向谨慎,也使下一阶段中美贸易在双方利益博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再平衡。

(四)企业层面或将做出适应性调整

外贸企业通过“中转贸易”规避关税:将商品经东南亚或墨西哥贴标转口,降低原产地识别风险。例如,某家电企业通过越南子公司对美出口,关税成本降低12个百分点。同时,跨境电商(如SHEIN、TEMU)利用“1210”保税模式〔6〕,将海外仓前置至美国境内,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

综上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呈现“短期阵痛、长期倒逼”的双重性。关税固然短期内会导致双边或多边贸易额的收缩与成本上升,但随着我国内需扩张、技术创新与区域协同等战略的落地与实践,外部风险的影响将得到有效对冲。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对“全球南方”框架下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在引导资本流动和稳定汇率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关税博弈也会逐步使中美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中国在应对关税博弈中的策略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范式。

(大公国际)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数据来源:Wind资讯。

〔4〕数据来源: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102/herald/4a84f81c14b83725a6b5931823931177.html。

〔5〕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8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6〕“1210”保税进口模式,是一种结合了保税区优势和跨境电商特点的新型贸易方式。它允许跨境电商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和消费者需求,将商品批量存储在保税区内,待消费者下单后,再完成清关手续并快速配送,从而大幅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8 15: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