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政策频繁调整,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股票市场宽幅震荡,科技创新持续加速,稳定币成为金融博弈新焦点。我国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聚焦内需和财政托底,经济增速有所回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A股震荡上涨。展望2025年下半年,美国“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特朗普政府重新设定关税水平,全球数字货币主导权之争加剧,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需要加强跟踪研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宏观政策空间充足,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五”规划将为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指引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跟踪研判经济、政策与市场走势,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科学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资央企的核心功能。
2025年上半年,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但短期内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科技发展等均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系统谋划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
2025年上半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以及其他政策调整,正在破坏长久以来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经济进入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加剧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举措,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美国政策频繁调整加大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步入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的阶段
2025年上半年,地缘政治与关税扰动并存,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呈现新旧矛盾交织、多区域并发的复杂态势。中东地区以伊冲突爆发,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亚太地区海上权益争端频发,推动全球军费开支攀升至冷战后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大国博弈正从传统地缘争夺向科技、经贸、金融等非传统领域深度拓展,现有国际安全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贸领域,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扰动全球经济。目前,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已从年初的2.5%飙升至14%左右。福布斯最新统计显示,自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关税政策以来,其团队已出现至少24次政策调整或出尔反尔的情况。这种政策反复导致全球供应链承压,企业长期规划受阻,尤其对制造业强国及与美国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冲击显著。财政领域,“大而美”法案导致全球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7月4日,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其内容包括减免个人与企业税收、调整财政支出、提高联邦债务上限等,试图以财政赤字为代价提振经济,实质是将美国当前的经济与财政问题长期化,未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将进一步增加。金融领域,新一轮数字货币主导权之争开启。美国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试图强化其在全球数字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中国、欧盟及非洲等经济体也加速布局稳定币市场,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已进入规则制定与标准争夺的关键阶段。
全球通胀逐步接近目标,货币政策有所分化。随着全球供应链压力逐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改善以及前期紧缩政策效果显现,全球通胀水平正稳步向各主要央行设定的目标区间靠拢。然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取向却呈现出明显分歧。美联储在6月议息会议上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于4.25%~4.50%区间不变,但决策层内部对后续政策路径的分歧明显加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自2024年6月启动宽松周期以来已连续8次下调利率,并明确表示通胀目标已基本实现,暗示本轮降息周期已进入尾声,未来即便有进一步动作也将是幅度有限的微调。这种政策分化格局深刻反映出各主要经济体面临的不同挑战,即美国政策制定者正艰难平衡抑制通胀与防范衰退的双重目标,而欧洲各国则亟需通过提升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和经济韧性来为复苏注入持久动力。总体来看,全球经济正步入增长动能转换、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的关键阶段。
展望2025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经济增速或创2008年以来新低。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犹存、美国关税政策尚未落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短期内很难逆转或消失,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其中,美国关税政策仍是扰动全球经济的关键因素。联合国、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年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分别为2.4%、2.3%和2.9%,分别比年初的预测值下降了0.5、0.4和0.2个百分点(图表1)。世界银行同时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慢速度,近70%的经济体增速面临下调。
(二)国内政策聚焦内需和财政托底,经济增速有所回升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等挑战,我国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逆周期调控政策,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第一,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外溢效应持续显现。2025年初以来,受全球贸易周期性回暖和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呈现复苏、抢出口、逐步回归常态的波动特征,对制造业运行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我国制造业已逐步回归均衡发展轨道,6月制造业PMI为49.7%,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图表2)。从细分指标看:一方面,市场需求端呈现企稳向好态势,新订单指数回升至50.2%的扩张区间,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收缩状态;另一方面,在需求回暖带动下,生产端保持稳定扩张,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同步走强,制造业供需两侧正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扩内需政策协同发力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5年上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在政策力度和落地时效上显著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1~5月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两位数,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2023年全年增速提升1.5个百分点。政策红利通过产业链传导形成乘数效应,前5个月制造业投资保持8.5%的较快增速,呈现出“消费拉动、生产响应、投资跟进”的良性循环。这表明当前政策组合既在需求端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又在供给端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供需双侧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第三,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高技术产业引领经济增长新格局。2025年上半年,创新驱动发展态势强劲,以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技术产业贡献度持续提升,5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9和3.4个百分点。同时,绿色转型成效显著,5月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7%和27.8%,彰显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我国经济正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绿色低碳为方向、数字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展望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稳中求进、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性较强。从挑战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美国经贸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使外贸修复斜率趋缓、波动加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或将边际减弱。从机遇看,内需市场展现出强劲韧性,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力,叠加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布局形成的托底效应,将有效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总体而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调控政策仍有充足空间,预计全年经济将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
二、全球股市表现分化,A股窄幅震荡修复上行
2025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有所改善但外部不确定性攀升,A股呈现“N形”窄幅震荡走势。3月中旬前,AI产业加速发展推动市场震荡上行;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全球市场下挫调整;此后市场情绪逐步回暖,股指随中美关系缓和震荡回升。结构上,A股成长、消费、周期等板块轮动频繁,其中通讯服务、材料、医疗保健行业涨幅居前。截至6月底,上证指数收报3444.43点,较5月末(3347.49点)上涨2.90%,较年初上涨2.76%;深证成指收报10465.12点,较5月末(10040.63点)上涨4.23%,较年初上涨0.48%(图表3)。
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发布了一揽子金融举措,积极推动金融开放合作以及高质量发展,支持消费科创类政策频发。6月4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香港证监会正考虑为专业投资者引入虚拟资产衍生品交易。6月5日,证监会首席律师程合红表示,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的案例落地。6月18日,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八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等。同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正在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相关试点,探索在更宽领域、更大幅度上加大开放力度。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包括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支持在审未盈利企业对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活动等。6月20日,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制度,突出促进证券公司功能发挥的导向,支持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重点强调要支持居民就业增收,优化保险保障,积极培育消费需求。
2025年上半年,全球股市表现分化,总体走势宽幅震荡。第二季度,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巨震,4月8日,MSCI全球指数暴跌至年内最低点(742.96点)。此后,随着关税延期和中美局势缓和,“特朗普衰退”恐慌情绪淡化,投资者风险偏好迅速回升,全球股市强势反弹。6月,中东地缘局势演变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影响全球股市于中旬震荡回调后显著修复,月底MSCI全球指数报收917.89点,较年初上涨超9%,已经完全收复“关税失地”(图表4)。
从区域表现看,2025年上半年新兴市场领涨全球市场,亚洲股市表现亮眼。新兴市场MSCI指数上半年涨幅达13.59%,6月上涨5.65%。得益于美元走弱和中美紧张局势缓和,亚洲股市吸引力抬升,其中韩国综合指数、恒生指数涨幅居前,较年初分别上涨28.01%、20.00%。发达市场MSCI指数上半年涨幅为8.59%,6月上涨4.22%。其中,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延续回升态势,6月涨幅达6.57%,但因2~4月AI技术、关税政策叠加冲击,上半年涨幅有限。受美股修复影响,日经225在6月也表现较好,月度上涨6.64%(图表4、图表5)。
从行业表现看,信息科技和电信业务持续领涨,日常消费板块仍将承压。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关税政策前景逐步明朗,全球股市结构持续分化。各国政府和科技龙头持续加码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投资,MSCI信息科技、电信业务指数延续4~5月表现,6月涨幅超6%。但由于主要消费市场需求不振,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食品饮料、家用日化等企业2025年的业绩增速放缓,MSCI对应行业指数表现不佳,日常消费品成为6月唯一收跌行业指数(-2.00%),短期内或仍将承压(图表6)。
展望下半年,关税政策、地缘政治、通胀压力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全球市场风险偏好短期内修复空间有限。当前,特朗普政府正同多个国家开启新一轮“对等关税”谈判,并在国内签署了包含减税、削减补贴及福利等措施在内的“大而美”法案,市场对美国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的担忧正在加剧,也加剧了美元下行态势。反观国内,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能为资本市场进一步提供增量政策支持和流动性环境改善,推动A股震荡中枢抬升,围绕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如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板块行情可能延续。此外,随着2025年下半年稳定币、数字人民币等金融创新工具逐步落地应用,涉及企业出海、跨境贸易等业务的板块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三、宏观政策积极有为,“十五五”规划指引发展方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2025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党中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当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到十年的中长期发展指引方向。
(一)宏观政策积极有为,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一行一局一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有关情况,释放出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信号。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为经济运行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4500亿元,并将MLF操作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有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与结构型政策三大类,共十项措施。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靠前发力促投资、扩消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2024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5.66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1.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30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5000亿元。截至6月底,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5550亿元,发行进度达42.7%,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建设与“两新”政策落地;新增专项债券已发行近2.2万亿元,发行进度为49.1%,较2024年同期的37.2%明显加快,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宽松,我国物价水平处于低位,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提出,下一阶段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财政政策方面,我国财政赤字率与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举债空间较大。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两会期间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央财政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6月24日,蓝佛安部长再次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二)制定“十五五”规划,指引中长期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按照往年经验,2025年下半年将提交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图表7)。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及其实施情况等,预计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深化改革、绿色发展等或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1〕指出,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为首要问题和挑战。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看,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为6.91%〔2〕,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3%〔3〕,距离“十四五”规划提到的目标(分别为8%、17%)仍有一定差距。在当前外部形势更加复杂、中美科技竞争更为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仍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提振消费。“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提振消费的高度重视。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八方面30项重点任务,为消费扩容提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但是,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较,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在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提振消费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
深化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指出,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一是“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表现为:(1)国有经济布局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2)高标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行业壁垒、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低水平恶性竞争仍不同程度存在;(3)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资本市场功能尚不完善;(4)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仍需加力;(5)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步伐相对缓慢。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绿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大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有四项指标完成情况较为滞后,其中三项为绿色生态领域指标,分别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4〕。目前,这三项指标完成情况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前两项指标距离目标值尚有一定差距(图表8)。《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因此,“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绿色转型发展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四、硬科技产业化落地,国产替代深度渗透
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呈现“技术创新加速、投资理性回归”的格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资本也更加注重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
(一)科技前沿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多模态与大行动模型(LAMs)主导的变革浪潮。OpenAI的GPT-4o与谷歌Gemini实现文本、图像、音频的深度融合应用,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交互能力。微软推出的大行动模型(LAMs)可自主分解任务并实时决策,推动72%的工业企业在生产流程优化中采用AI智能体。在细分领域,DeepMind医疗AI系统将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腾讯觅影则使肺癌筛查误诊率降低42%;工业场景中,思谋科技通过生成式AI模拟产品缺陷图像,大幅提升质检效率。
量子计算技术因纠错突破加速商业化进程。谷歌发布的Willow量子芯片解决了30年纠错难题,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微软与原子计算联合实现24个逻辑量子比特纠缠,计划于2025年内交付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其应用已延伸至制药研发(如慢性病药物分子模拟优化)与密码学(后量子加密标准制定)等关键领域。中国科大团队研发的“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机仅需1毫秒,百万倍碾压传统超算。
机器人产业聚焦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腾讯押注的智元机器人“远征A2系列”于2025年上半年启动千台量产,其自主研发的AI“大小脑”系统大幅提升任务泛化能力;阿里投资的星动纪元推出通用机器人ERA-42,支持100余种任务操作。九识智能L4级无人配送车在百度投资支持下将制造成本降低50%,年产能突破1万台,有效补足末端物流场景需求。
半导体行业呈现2nm制程与国产替代双线推进态势。台积电、三星2nm工艺有望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AI芯片需求驱动先进封装技术迭代。国产化进程加速明显,中芯国际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超75%,寒武纪新一代AI芯片能效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奠定算力自主化基础。在外部压力下,近年来国产EDA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能源领域核能迎来复兴机遇。微软、谷歌等投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在2025年创历史新高。中国“东方超环”2025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5亿摄氏度300秒运行,美国NIF装置达成Q=4能量增益,德国W7-X创下43秒三重积纪录,标志着全球聚变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散裂中子源团队研制全球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为能源与医疗大科学装置提供核心支撑。
(二)科技领域投资案例及未来趋势展望
2025年上半年,科技投资呈现出更加理性与聚焦的特点,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专利布局与商业化能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资本投入力度加大,AI与机器人占据70%以上投资份额。
2025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向智谱战略投资3亿元,用于建设大模型训练中心、研发中心及西部赋能平台;OpenAI则完成了由软银领投的400亿美元融资,创AI领域单轮融资纪录,资金将用于GPT系列模型的研发与全球化部署;Anthropic也获得了35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达615亿美元,主要用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与商业化落地。百度83%的股权投资聚焦机器人及自动驾驶(如九识智能),腾讯43%的资金覆盖半导体与机器人(云鲸智能、星空科技),阿里则67%投入AI基础设施(硅基流动、Sealos云系统)。
在硬件层面,AI芯片成为投资热点。美国AI硬件公司Lambda完成4.8亿美元融资,SGW和Andra Capital领投,NVIDIA参投,资金将用于加速AI芯片研发与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中国移动也加大算力投资,计划2025年在算力领域投资373亿元,占资本开支的25%,重点提升智算规模至34EFLOPS。广东地区则设立了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首期20亿元,重点扶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展望2025年下半年,科技发展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与医疗、教育、金融、制造等行业深度融合,多模态与智能体将成为主流应用形态。半导体国产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先进制程芯片、EDA工具、封装测试等环节将持续取得突破,增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在量子计算方面,随着纠错机制的成熟,量子—经典混合架构将逐步落地,部分领域将出现实际应用场景验证,例如药物发现、金融建模、密码破解等。机器人领域将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物流、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步伐也将加快,随着实验验证与技术积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紧凑型聚变装置等方向将获得更多关注。面对2025年下半年技术融合加速期,企业需在AI与量子计算协同、绿色能源与算力构建、政策合规适配等领域前瞻布局,兼顾技术突破与风险管控,方能在自主可控主赛道中把握场景化落地先机。
(国新研究院)
注释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23年12月27日。报告提出,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1)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2)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不健全;(3)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4)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5)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部分错配并存;(6)部分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2〕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章《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497亿元,比2023年增长10.5%,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为6.91%,比2023年提升0.14个百分点。
〔3〕2024年7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介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3%。
〔4〕另一项指标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文旅公募REITs现金流难题初探2025-07-16
- 高标准仓储物流的市场现状及盘活存量前景研究2025-07-16
-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分析报告2025-07-03